“載道于器”的紅木家具,離不開“型藝材韻”。一件紅木家具的美,“型、藝、材”都好理解,唯獨“韻”卻難以把握。
你知道何為紅木家具之“韻”嗎?
一、型之韻
沒有型則不成器,紅木家具型制各式各樣,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型制之韻是古人對自然的認知與總結,飽含了美學、力學、工程學、生理學等一系列學科,許多我們現在都無法解釋,像黃金比例、天圓地方、陰陽五行,自然都有它的法則,古人能運用得如此精到與出神入化,如增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瘦,形神兼具、渾然天成,達至盡精微、致廣大。
“天圓地方”是中國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觀,而圈椅則完美地體現了這一理念:上圓下方。
二、藝之韻
紅木家具的精湛工藝,凝結了先人的情趣、審美、巧思,只有工藝上升到一定的境界,方才能稱之為藝術。
紅木家具的藝術體現在方方面面,一件器物歷經雕、鏤、磨、研、刻、鑲嵌、攢邊等,需傾注大量的功夫與心血,才賦予了器物生命與神采。
藝是人賦予器物之美,體現在器物上的人文、氣質、哲理,乃至承載了文化、宗教、信仰,這些都是紅木家具的藝韻。
翹頭案的翹頭兼具兩個作用,一是可起到阻擋的作用,防止畫卷、書卷滑落;二是裝飾作用,可提升案子的氣場。由此可見,古人要求至善至美的藝術境界。
三、材之韻
材是紅木家具的載體,木材都各有各自的特性,優質的木材體現在它的耐用性、可塑性、觀感性與稀缺性,這是基礎。
在此之上,人們又賦予它精神上的寄托,如文人青睞黃花梨的溫雅,官富喜好紫檀的華貴。
正因我們文化的多樣,萬物多姿的木材,才體現出各自的生命與神韻。
木材是有生命的、有靈性的,它根植于大地千百年間,經歷了世間多少風雨歲月,吸取了天地日月的靈氣與精華,方成長為材,又流經多少磨礪,才鍛造之成器。
材之韻,體現的是人對生命的尊重,對自然的崇敬,天人合一的思想。
四、古之韻
中國人有尚古情懷,這是國人對先人尊崇的美德,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根基,而紅木家具說到底是我們對古文化的探尋。
作為載體之一,紅木家具已經超越了其作為使用的一般意義,當它成為藝術品,更多追求的是它的歷史性、文化性及它的古風古韻。
世界上沒有比中國人更懷古的,當今的仿古家具就契合了這一點,學書法一筆一劃要臨摹古帖,印章也故作殘破從而顯出滄桑感與韻味……家具亦如此,此乃根性使然,是中國人對審美情趣以及幾千年悠久文化的深深眷念。
古人把簡素、空靈、寂靜的禪宗理念,貫穿于家具中,讓人們在閑寂的境界中,去體會家具形體中特有的返璞歸真的內在品質。
五、文化之韻
紅木家具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礎之上,溯本求源,器以載道,中國文化的“精致、儒雅、敦厚、內斂”無不在家具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抹去歷史的塵埃,面對明清家具曾經的輝煌,我們不僅僅看到的是家具本身,更是中國的歷史與文化。
中國明清紅木家具,以明式家具的簡潔高雅和清式家具的繁復豪華一起博得了世人的贊譽。
不論是簡潔還是繁復,它們都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都有著非常高的成就。
紅木家具的韻體現在型、藝、材的綜合統一、不可或缺,像木桶的每一塊木板,只有它們融匯、協同、沒有疵裂,才能盛載家具之韻的水。
沒有好的型制,如違反常理、生搬做作之型,再好的工藝、木材都是徒勞無功;沒有好的工藝則沒有藝術價值,最多也只能稱為器具;而材料則因其珍貴與稀缺,運用的正如與得法,使得大大的提升了家具的魅力與價值。
當家具成了藝術品,其方方面面的價值凝聚在一起,產生的是疊加、乘積的價值,這就是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