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有了木頭,人們才可以“構木為巢”,搭建棲居之所,才學會了“鉆木取火”,拉開了文明的序幕。走出森林的人類,卻不曾放棄過以木為本的生活,壘土為臺,構木為巢,環之以水,炊之以火——古老生活方式代代相承,幾乎至今未改。這記憶一直流傳下來,并已深深鐫刻入中華文化的基因圖譜當中。
木之美感,得自天然;木之特質,體現在其環境友好性。“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只要加以基本的照料,木頭是最可再生的材料。木頭予人的感受是溫暖、質樸和獨特的,斑斕的紋理、柔和的觸感、清香的氣味,都能安撫人的心緒。
木頭一經匠人之手,呈現在世人眼前的便不只有自然之美,還有結構之美。而將兩塊木頭結構在一起的,是榫卯。榫卯就像隱藏在兩塊木頭中的靈魂,當工匠將它們緊緊嵌合在一起之后,兩塊木頭便像生長在了一起,從此不再分開。無論是一棟房屋、一扇門窗或是一件家具,其中都貫穿著一個同樣的主題:木頭的相遇與搭建。這就是木作。
人們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榫卯的應用,當時的榫卯已有燕尾榫和企口等多種形式,用于受力不同的構件上。就是這個開始,定位了中國古代木作的演化方向,那就是不用鐵釘等輔助連接方式,完全依靠榫卯連接起眾多木構件。這個方法越來越成熟,直到宋代達到巔峰,一棟體量巨大的宮殿有成千上萬的構件,不要一枚釘子就能緊緊扣在一起,實在非常了不起。
木作的世界,是由長時間的實踐和對木頭性質的透徹認識支撐起來的,充滿了富有智慧的木頭的組織形態和結構方式。
一件木作,就仿佛是自然造化借助匠人雙手,所成就的最和諧、美妙的存在之物。木作,體現著匠心精神的最高境界,也是匠心創造的最杰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