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家具的結構巧妙,僅榫卯就有二十四性:直、槽、穿、栽、扣、契;帶、位、掛、銷、抹、格;斜、插、夾、悶、卡、互;靠、交、抱、鎖、斗、結 。
這樣的精巧工藝不會破壞木質,利于收藏,而且提升了紅木家具的藝術價值,令很多國外家具及建筑藝術家們都對此贊嘆不已。

一、直:榫卯與卯材呈現“丁”字形,直榫平肩或齊肩,榫頭或出或悶,是所有木材構架的最基本榫卯連接方式。

二、斜:榫材與卯材是斜角關系,或銳角或鈍角,卯眼與榫肩均非90°連接,另有榫材與卯材雖垂直,但卯材扯轉斜肩的榫卯連接。

三、槽:兩材同向或垂角,卯材凹槽與榫材凸邊(舌簧)的相接,板與板或板與框桿的凹凸拼合。

四、插:燕尾凹槽類的有向插入連接,即投裝時必須先對準就位后再往一邊插緊,除固定位置外還具有拉力。

五、穿:甲材穿過乙材而與第三材相連接,而乙材基本是限位不動。

若甲材在穿入乙材區間內需要穩定,則另加楔釘,但其主體榫卯的結構性質仍是“穿”。
六、夾:兩材呈丁字形連接,甲材榫頭呈鴨嘴狀,一主一輔、一內一外,主榫入眼輔“榫”在乙材眼的外側相夾,外面的輔榫僅有主榫一半左右。

七、栽:兩材桿都要鑿眼對合的平行拼接,中間另設小榫順紋栽入連接,一般情況下,小栽榫頭一深一淺。

八、悶:兩材格角或孤接,兩材都要鑿眼“凹槽”,另作一鍵式小木塊橫(紋)向悶入。

九、扣:兩材(托泥)格角連接時,在預留的上小下大頭的孔內扣住豎立的第三材,先將腿足下的小方錐榫頭定位,然后再將兩材格角榫卯結合并扣住腿足。

十、卡:邊抹兩材水平格角時,在預留的孔洞內,穿入并卡住豎立的木材,使其上下左右不可轉動或移動。

十一、契:兩材均出榫、榫頭與榫頭相互契吻、各部位分別交于第三材同一卯眼內的拼合連接,兩榫頭有明榫和暗榫之分。

十二、互:兩材榫頭與榫頭相互咬吻并加鍥釘。

十三、帶:多個板塊拼接時,在其背后開燕尾槽并加條桿。

十四、靠:豎向背板與其背后橫向背桿的相靠相連,桿靠相鍥。

十五、位:僅作定位的凹凸活絡連接,無須常規榫卯的緊固或嚴密,如門軸或不滑移的門閂及抽屜下活絡滑道等。

十六、交:兩材定位后的“十”字交或成角交,有固定交合和活絡交合兩種。

十七、掛:桌床等牙板端與腿上端的格角內部結構,其牙板端內作燕尾凹槽,由上而下掛插而入。

十八、抱:牙板與腿上端的掛插相連,牙板榫端頭下的“小三角”被腿的上端遮蓋抱合。

十九、銷:甲乙兩材順紋的活絡拼接,即另作鍵式小條桿一頭栽入甲材后,另一頭銷入乙材橫移收緊,也可反向松開,如走馬銷等。

二十、鎖:一材或兩材相契于第三材卯內,再用鍥釘鎖住。

二十一、抹:木條桿與厚板端頭的封邊相連,面框抹頭也是其中的一種。

二十二、抖:兩板材做成齒狀相互咬合,可垂直成角咬合連接,也可兩板順紋延長的端尾咬合連接。

二十三、格:兩材成角或垂直且合一角的榫卯連接,即格角榫。

二十四、直:三材之間相互垂直關系的三維合一,相互契合,甲乙格角后第三材插入并使甲乙契扣不散,三材受力均衡強而不衰。